读书笔记

忆往昔峥嵘岁月稠

Posted by AspenStars on March 10, 2019

记录自己读书的感受,待到下次读到同一本书时,再来对比感受 —

《流浪地球》 2019-03-15

这一周是真的很忙,学长给我的数据集太杂乱了(也有可能是自己打开方式没对),自己又使用了两个模型,同一份数据不仅来自多个地方,还分别要做两份数据集,加上有时候状态又不好,可以说是做了一周的数据集,这个本部小说很短是抽了一个晚上一次性看完的,大概一个半小时吧。

春节的时候,根据这部小说改编(或者叫借用背景)拍的同名电影很火,自己也看了,可能是自己对它的期望太高了,并没有觉得有多酷炫的特效,但还是称得上一部好电影。

小说分为刹车时代、逃逸时代、叛乱和流浪时代,姑且认为电影是在刹车时代吧,不过和电影实际上差别很大,只是用了小说里的人物和背景,刘培强在太空中的戏在小说中是没有的。

这篇小说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叛乱那一节,和上周读到的《乌合之众》以及这两天发生的成都七中事件有几分相似,当人们被虚假的信息蒙蔽,加上自己看到的不一定真实的表象,就容易产生错误的判断,还好成都七中事件处置还算及时,没有发生大的问题,但是流浪地球里就不一样了,联合政府最终被一群愚民推翻了,小说就是现世报,也造就了一个巨大的反折,小说的高潮,坚持在联合政府的最后那五千人刚刚被送上刑场——冰面,太阳就爆了,在这突然出现的灿烂阳光下,海面上最后的地球派们仍稳稳地站着,仿佛五千多尊雕像为已经进行了四十代人、还要延续一百代人的艰难奋斗中,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一个奢求,这一段真的描述的非常细腻,极具讽刺,将那群愚民狠狠地打在地上。

现在这个社会,人们都太过忙碌了,不愿意去思考,总是被人牵着走,这次自己也因为各种网上消息错误地判断了七中事件的真实性,没有保持一颗批判的心去思考,差点被带了节奏,希望能引以为戒,以后遇到事情下结论前一定要分析证据,理性思考。

无论如何都不要停止思考!

文摘

刹车时代

这时,大海处在两片霞光之间,一片是西面地球发动机光柱产生的青蓝色霞光,一片是东方海平面下的太阳产生的粉红色霞光,它们在海面上的反射使大海也分成了闪耀着两色光芒的两部分,我们的船就行驶在这两部分的分界处,这景色真是奇妙

我们看到了那令人胆寒的火焰,开始时只是天水连线上的一个亮点,很快增大,渐渐显示出了圆弧的形状。这时,我感到自己的喉咙被什么东西掐住了,恐惧使我窒息,脚下的甲板仿佛突然消失,我在向海的深渊坠下去,坠下去

小星老师从随身带来的一个小箱子中小心翼翼地拿出了那个玻璃球,死去的小虾漂浮在水面上,水已混浊不堪,腐烂的藻类植物已失去了绿色,变成一团没有生命的毛状物覆盖在珊瑚上

那是黑夜大海狂浪中远方陆地的灯塔,那是冰雪荒原中快要冻死的孤独旅人前方隐现的火光,那是我们心中的星星,是人类在未来一百代人的苦海中唯一的希望和支撑

逃逸时代

在这封冻的大海上,有大群狂欢的人。焰火在暗蓝色的空中开放,冰冻海面上的人们以一种不正常的忘情在狂欢着,到处都是喝醉了在冰上打滚的人,更多的人在声嘶力竭地唱着不同的歌,都想用自己的声音压住别人。

希望是这个时代的黄金和宝石,不管活多长,我们都要拥有它!明天把这话告诉孩子。”

那种狂澜以人的感觉无法把握的复杂和精细在涌动,好像那个泡泡知道自己生命的长度,疯狂地把自己渺如烟海的记忆中无数的梦幻和传奇向世界演绎

这时背后地球发动机的光芒已经看不到了,我正处于地球最黑的部分。在我眼中,世界就是由广阔的星空和向四面无限延伸的冰原组成的,这冰原似乎一直延伸到宇宙的尽头,或者它本身就是宇宙的尽头

太阳从海平面上一跃而起,迅速划过长空,大地上万物的影子在很快地变换着角度,仿佛是无数根钟表的秒针。这也是地球上最短的一个白天,只有不到一个小时

地平线上出现了一片暗红色的光,那光区渐渐扩大,伸延到整个地平线的宽度。我现在发现那暗红色的区域上方同漆黑的星空有一道整齐的边界,那边界呈弧形,那巨大的弧形从地平线的一端跨到了另一端,在缓缓升起,巨弧下的天空都变成了暗红色,仿佛一块同星空一样大小的暗红色幕布在把地球同整个宇宙隔开

这时木星已占满了整个天空,地球仿佛是浮在木星沸腾的暗红色云海上的一只气球

叛乱

终于能够看到太阳了,它刚刚升出太平洋,这时看上去只有棒球大小,给冰封的洋面投下一片微弱的、冷冷的光芒

“公民们!地球被出卖了!人类被出卖了!文明被出卖了!我们都是一个超级骗局的牺牲品!这个骗局之巨大之可怕,上帝都会为之休克

休克

太阳还是原来的太阳,它不会爆发,过去现在将来都不会,它是永恒的象征!爆发的是联合政府中那些人阴险的野心

我呆呆地站在那儿,手在衣袋中紧紧攥着父亲用生命和忠诚换来的那枚勋章,它的边角把我的手扎出了血

为已经进行了四十代人、还要延续一百代人的艰难奋斗中,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一个奢求

我们都知道自己看不到真理被证实的那一天,但如果人类得以延续万代,以后所有的人将在我们的墓前洒下自己的眼泪,这颗叫地球的行星,就是我们永恒的纪念碑!

在这突然出现的灿烂阳光下,海面上最后的地球派们仍稳稳地站着,仿佛五千多尊雕像

流浪时代

银河系的星河纹丝不动地横过天穹,也像被冻结了,但星光很亮,看久了还刺眼呢。

《朝花夕拾》2019-03-10

上大学以前,特别是初中的时候,基本上每一本语文书都有鲁迅先生的文章,那个时候觉得他很了不起,看到他的文章也有一种神圣感,但这一次有一些不同的感受。

朝花夕拾是一本散文集,其实我以前一直没有搞清楚小说、散文的区别,现在大概明白,是以文章记录的事的真假来区分吧。

与其说这本散文集是一本鲁迅先生的回忆录,倒不如说是一本鲁迅先生与别人的吵架录,初中语文老师总说只要有人骂了鲁迅先生,那么鲁迅先生必定要登报骂回来,这么来看,只是骂得文艺一点,这一点我也是在文章中读出来了的。其中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和《藤野先生》是以前读过的文章了,不,应该叫学过的,但是那个时候真的读不懂文章,也或许是不愿意去学,只觉得是一种任务,并没有真正感受到什么。长大了再回首,通过藤野先生对鲁迅的特殊关怀、日本学生对鲁迅受到藤野先生单独辅导的憎恶,字里行间确实在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,是一种亦师亦友的特殊情感。三味书屋里面对人和事的细节描写中,生动地体现出了鲁迅先生用词的精准,真的可以让我想象出那时的样子。

当然也在其他文章里面感受到了他对旧中国的憎恶,比如《父亲的病》中,可医的应该给他医治,不可医的应该给他死得没有痛苦。——但这先生自然是西医,便是对庸医(注意这里不是指定中医)耽误父亲病情的愤慨,也是对当时统治者昏庸统治的批判(哈哈哈,感觉自己有点像语文老师过度解读了)。

总之,鲁迅先生是一位值得尊敬的文学家、思想家、革命家,如果他看到今天这中国,不知道又会发出什么感叹。致敬经典,慢慢地读完他的文集吧。

文摘

藤野先生

头顶上盘着大辫子,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,形成一座富士山

有解散辫子,盘得平的,除下帽来,油光可鉴,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,还要将脖子扭几扭。实在标致极了。

初冬已经颇冷,蚊子却还多,后来用被盖了全身,用衣服包了头脸,只留两个鼻孔出气

你改悔罢!

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;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。

无常

他不但活泼而诙谐,单是那浑身雪白这一点,在红红绿绿中就有“鹤立鸡群”之概

人民之于鬼物,惟独与他最为稔熟,也最为亲密,平时也常常可以遇见他

想到生的乐趣,生固然可以留恋;但想到生的苦趣,无常也不一定是恶客

一种特别乐器,也准备使劲地吹。这乐器好像喇叭,细而长,可有七八尺

就使他更加蹙紧双眉,捏定破芭蕉扇,脸向着地,鸭子浮水似的跳舞起来。

鬼而人,理而情,可怖而可爱

“虽有忮心,不怨飘瓦”语出《庄子·达生》:“虽有忮心者,不怨飘瓦。”用在这里的意思是说,心里虽有愤恨,却也不好怨谁了

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

不必说碧绿的菜畦,光滑的石井栏,高大的皂荚树,紫红的桑椹;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,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,轻捷的叫天子(云雀)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

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,因为读到这里,他总是微笑起来,而且将头仰起,摇着,向后面拗过去,拗过去

父亲的病

可医的应该给他医治,不可医的应该给他死得没有痛苦。——但这先生自然是西医。

琐记

我走近去,她便将书塞在我的眼前道,“你看,你知道这是什么?”我看那书上画着房屋,有两个人光着身子仿佛在打架,但又不很像。正迟疑间,他们便大笑起来了

流言的来源,我是明白的,倘是现在,只要有地方发表,我总要骂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来

便是空着手,也一定将肘弯撑开,像一只螃蟹,低一班的在后面总不能走出他之前

前四五年,竟在教育部的破脚躺椅上,发见了这姿势,然而这位老爷却并非雷电学堂出身的,可见螃蟹态度,在中国也颇普遍

上穷碧落下黄泉,两处茫茫皆不见